CESC2025聚焦 |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权威解读:新能源规模化下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路径
在能源转型的浪潮中,CESC2025第三届国际储能大会暨智慧储能技术及应用展览会汇聚全球能源智慧,共同探索我国储能行业发展的新路径。作为2025年储能行业首展,CESC2025被誉为储能业内含金量高、指导性强的高规格会展,是中国储能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近日,CESC2025协办单位之一的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在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时,深度剖析了我国新能源规模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构建安全充裕、经济高效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路径。其中,储能技术作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重要角色,被寄予了厚望。
1、新能源规模化:挑战与机遇并存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实现了飞跃式增长,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已分别达到5.2亿千瓦和8.9亿千瓦,年度新增装机超过3.6亿千瓦,新能源消纳水平稳步回升,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新能源在整体电量供应中的不足及供应保障能力偏低问题日益凸显,单纯扩大装机规模已无法满足电力供应保障的需求。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院新能源二处高级工程师李锐腾指出,提升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安全可靠替代能力,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
2、储能技术:
新型电力系统的“超级充电宝”
作为维护电网稳定的“超级充电宝”,储能不仅能够储存新能源富余电量,在用电高峰时释放,还能有效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较“十三五”末增长了20倍,展现了其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巨大潜力。李锐腾强调,未来储能发展将趋向于大容量、长时间、低成本、高安全和长寿命的系统友好型储能,通过优化电力平衡、降低成本、提供多种辅助服务,为新能源规模化发展保驾护航。
3、系统视角:源网荷储协同与技术创新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仅需要储能技术的突破,还需融合不同类型的灵活发电技术、新型输电技术等,实现源网荷储的深度协同。
“新能源+储能”发展的关键不在于形式,而是发挥配建储能和新能源电站的整体联动作用,实现电力系统的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针对新能源资源与调节型电源分布不匹配的问题,李锐腾提出,加强西北地区新能源基地与中东部地区负荷中心的供需协同,是缓解新能源规模化发展与支撑保障能力矛盾的有效策略。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专家的权威解读,为构建安全充裕、经济高效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清晰路径。CESC2025将搭建平台,促进跨区域能源合作,推动构网型储能与新能源的协同配置,共同探索新能源高效利用的新模式。
CESC2025:共绘能源未来新蓝图
CESC2025第三届国际储能大会将于3月20日至22日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办,邀请了包括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在内的众多行业权威机构与专家,带来最前沿的学术研究与行业洞察。同时还有业界领军人物参与,提供实践案例与产业视角。并设置了八大应用场景专题活动,为参会者搭建了一座座深度交流与合作的桥梁。
值得一提的是,首届全国先进储能技术及应用挑战赛也将在本次大会打响。大赛面向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个人开放,鼓励跨学科、跨领域团队合作参赛,共设电池储能技术、储能关键技术及设备、解决方案、储能配套设备、其他储能等五个赛道,激励着全行业向着更加健康的未来进发。
让我们在CESC2025相见,
共同见证储能行业的辉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