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由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导,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与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联合主办,100余家机构共同支持的碳中和能源高峰论坛暨第四届中国国际新型储能技术及工程应用大会与新型储能技术青年科学家论坛在深圳召开。此次大会主题是“开拓新质生产力,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公司首席科学家饶宏做了题为《新型储能发展及其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应用思考》主题报告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公司首席科学家饶宏
饶宏介绍说,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累计投运新型储能电站数量达到3040个,源、网、用电侧占比分别为29%,16%,55%。新能源基地送出、弱系统构网、分布式光伏并网、电网调频调压黑启动、绿色微网等推动新型储能需求显性增加,应用场景多样化。饶宏表示,截止6月底,我国累计发电装机30.7亿千瓦、新能源装机11.8亿千瓦,正在逐步形成事实上的“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初级阶段形态)。目前,新型储能装机约占新能源3.2%;到2025年,新型储能规模可能突破1亿千瓦,约占新能源的6.7%,正在形成事实上的“规模化”发展。饶宏认为,新型储能(按80GWh、EPC价格1.5元/Wh估算)直接投入超1200亿元,拉动上下游投入2000亿元左右,新型储能有可能形成“万亿产业”,被认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饶宏指出,新型储能两大特点正在显现:2-4小时的项目装机占比74.6%、电网侧集中式储能的容量占比增长快。新型储能即将迎来标志性里程碑,装机容量>抽蓄(“预计今年新型储能的装机容量会超过抽蓄”,目前抽水蓄能装机50GW)。饶宏认为,面对快速增长的实际和巨大的发展机遇,当前对新型储能的认识并不统一,需要从技术的“完备性”、应用场景的“符合性”深入探讨。
多元化新型储能技术发展现状和应用场景
针对当前多元化新型储能技术发展现状和应用场景,饶宏分别做了详细介绍。针对未来常规电源比例下降、新能源比例上升,将导致低惯量、调频备用不足,故障扰动下电力系统最大频率偏差和准稳态频率偏差增大,影响系统运行安全方面,饶宏表示,与常规电源相比,储能能量调用和功率响应速率快(~10ms),调节范围广(-100%至100%),可有效改善最大频率偏差和准稳态频率偏差。“共享储能”是优化系统调节能力的重要方式。饶宏认为,利用储能的充放电,实现对电力系统移峰填谷,一方面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另一方面提供负荷高峰时段的顶峰能力。参考现有抽水蓄能的运营和市场模式,积极推动新能源配储的形式改为集中式共享储能,并布局在主网架关键节点,新能源场站购买或租赁共享储能资源及相应服务。饶宏指出,在弱电网地区如南疆、藏中等,面临交流电网薄弱、频率、电压支撑能力差、运行可靠性低等电网发展问题,加之缺乏常规电源支撑,系统在电压调节、一次调频、阻尼控制及惯量响应等方面均面临安全风险,可配置具有较强支撑能力的储能提升电网稳定运行水平在功能定位方面,饶宏认为新型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的核心,主要是快速调节作用,是对常规机组支撑和调节能力的补充,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在配置方式方面,饶宏认为,新能源场站的配储可以考虑按照配比要求在电网侧集中配置大容量储能,由电网统一调度,发挥储能的“规模化”效应,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和降本增效。
在构网型技术方面,饶宏认为构网型储能可以对“沙戈荒”大基地等薄弱电网或纯新能源局部电网提供更好的安全稳定支撑,未来将在受端电网等更多场景发挥作用。在新能源配套储能方面,饶宏认为有必要性,主要是调节新能源出力峰谷特性、降低波动性,提升新能源并网友好性。但目前新能源配储总体利用率较低,原因主要在于目前的电力系统整体充裕性和灵活性依然较高(目前,常规电源机组容量与最大负荷的比值约1.35,系统充裕度较大)。未来,如果常规电源比例的下降和新能源比例的上升,电力系统充裕性和灵活性需求将提升,储能应用需求将会随之显现。但建议结合区域电力系统的需求做好规划。针对新型储能技术未来发展的目标和研发方向,饶宏指出,新型储能未来技术发展路线不够明确,应围绕不同应用场景对爬坡速率、容量、长时间尺度调节及经济性、安全性的需求,探索建设一批液流电池、飞轮、压缩空气储能等多种技术路线的储能电站形成不同时长、不同频次、不同规模、不同适应性的多元融合电力系统调节技术,提高新型储能技术的自主可控水平、产业链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从根本上保障电力系统调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