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前沿 | 曾少军:以储能为中心,多能互补的新能源体系一定是未来方向
曾少军博士、研究员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
“新能源市场足够大,能够容纳所有人的发展,大家应相互合作、携手共进,共同推动中国新能源的美好明天。”
“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已实现全球领先。但技术同质化、低价格竞争等“内卷”现象日益凸显,成为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优势从何而来?如何破除“内卷”,推动行业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跃升?
在CESC2025第三届国际储能大会现场,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专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少军博士发表了题为《中国新能源进展与展望》的精彩演讲,从技术创新、市场竞争机制等维度进行分析,为推动新能源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系统性思路。
01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全球领先
截至2024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达18.89亿千瓦,发电量3.46万亿千瓦时,占全国电力装机56%、发电量35%,持续领跑全球。
在2024年迎峰度夏的电力保供“攻坚战”中,“风光水火储”齐发力,新型电力系统保住了大盘,打出了保供“组合拳”。
在面对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国家的能源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4年,外贸“新三样”产品,即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合计出口破万亿元。
然而,曾少军博士也提醒大家,尽管中国新能源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外贸“新三样”在海外市场仍面临巨大压力。
为争夺全球绿色化转型主导优势,发达国家开始重新认识产业政策在科技和产业竞争中的角色和作用,纷纷推出了针对特定领域的产业政策,这些政策以“公平竞争”“削减通胀”等为名,行“保护本国产业、打压竞争对手”之实。例如,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要求在2023年关键矿产、电池组件从美国或与美国签订自贸协定国家的增值获取量要分别大于40%和50%才能获得补贴,并以每年10%的幅度递增,在其细则中还要求中国锂电企业海外建厂需满足低于25%的股权要求才能获得补贴。
在曾少军博士看来,这要求我们在保持出口优势的同时,也要注重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02
新能源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技术,技术,还是技术!
尽管我国在“新三样”产业链众多环节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但不断涌现的颠覆性技术可能对我国的优势造成冲击。
“技术,技术,还是技术!第一是技术进步,第二是规模经济,但规模经济的前提还是技术进步。”在谈到新能源的技术发展时,曾少军博士强调了技术迭代的重要性。他指出,新能源的发展是一个技术不断迭代的过程,只有紧跟技术潮流,选对方向、选对路径,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一旦技术过时,企业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他进一步举例说明,光伏和风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使得新能源发电成本大幅降低,甚至在某些地区已经低于传统能源。这一变化不仅推动了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也为储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03
储能为核:
多能互补的新能源体系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新型储能”列为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并强调其作为国家能源战略转型的重要支撑作用。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型储能延续高速发展态势,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43.7吉瓦/109.8吉瓦时,同比增长103%/136%,占全球市场59%。年度新增投运装机规模连续3年超过此前历年累计装机总量,并且累计装机首次超过抽水蓄能。
展望未来,曾少军博士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新能源能够独立承担起能源革命的重任。因此,以储能为中心的多能互补新能源体系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解释说,储能技术可以解决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新能源的广泛应用。
同时,曾少军博士还提到了多元应用场景的重要性。他指出,未来新能源的发展将不再仅仅追求发电率,而是更加注重如何高效利用和消纳新能源。例如,光热发电可以通过熔岩储热技术实现跨日储能,生物质能则可以作为固体储能仓库随时发电供热。这些多元应用场景的拓展将为新能源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04
八大关系(建议收藏):
新能源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演讲的最后部分,曾少军博士详细阐述了新能源发展中的八大关系。他强调,这些关系不仅是中国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推动新能源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国有与民营:在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国有和民营经济应携手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的发展。
新与传统:传统能源的技术、装备、人才优势是新能源无法比拟的,但新能源具有清洁、可再生的优势。因此,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应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内与外:中国新能源的发展得益于国际间的新能源转移,未来应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
电与能:新能源的利用形式不仅限于发电,还可以拓展到供热、制冷等多个领域。因此,应开拓思路,在电之外找出路。
全与专:随着产业竞争的加剧,新能源产业将向头部集中。但即便如此,企业仍可以通过差异化竞争寻求突破。
相关多元化与绝对多元化:企业应注重相关多元化发展,避免盲目跨界和绝对多元化带来的风险。
近与远:在选择技术路线时,应避免追求过于前沿或过于落后的技术,而是选择比现有技术超前一点、比实验室技术稍近市场的技术。
合作共赢:中国新能源市场足够大,能够容纳所有人的发展。因此,大家应相互合作、携手共进,共同推动中国新能源的美好明天。
站在能源变革与绿色发展的时代潮头,储能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待在CESC2026第四届国际储能大会上再次相聚,共同见证储能产业的蓬勃发展,携手创造更多可能,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作出更大贡献!